诗路天台┃《刘阮庙》 南宋•赵汝愚
东汉刘晨和阮肇的并称。相传永平年间,刘阮至天台山采药迷路,遇二仙女,蹉跎半年始归。时已入晋,子孙已过七代。后复入天台山寻访,旧踪渺然。载于南朝宋刘义庆《幽明录》。
唐•李郢《鹅儿》:“腊后閒行村舍边,黄鹅清水真可怜:何穷散乱随新草,永日淹留在野田。”
明•朱有燉《风月牡丹仙》:“秀才,你读书人,岂不知幽冥之理,仙凡之道,不可如此!”
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•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》:“那时还相信神仙和鬼神,并不以为虚造,所以所记虽有仙凡和幽明之殊,却都是史的一类。”
金•元好问《汴禅师自断普照石为斫以诗见饷为和》:“遥知玉音在,洗耳俟研磨。”
唐•李白《大鹏赋序》:“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,谓余有仙风道骨,可与神游八极之表。”
《醒世恒言•勘皮靴单证二郎神》:“小神知得夫人仙风道骨,原是瑶池一会中人。”
字子直,原籍饶州余干人,宋建炎(1117年—1130年),迁居崇德县洲钱(今桐乡市洲泉镇)。
南宋名臣、学者,南宋宗室,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、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。[2] 平阳郡懿恭王赵允升六世孙,郯勤孝王赵宗惠五世孙,建国懿恭公赵仲企玄孙,西头供奉官赵士虑之曾孙,申国公赵不求之孙,修武郎、江西兵马都监赵善应长子。
赵汝愚早有大志,宋孝宗乾道二年(1166年)状元及第,历任任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、秘书省正字、集英殿修撰、知福州、吏部尚书等职。宋孝宗崩逝后,赵汝愚策划实施“绍熙内禅”,奉嘉王赵扩(宋宁宗)即位。以功升任右相,与留正同心辅政。
绍熙二年(1191年)召为吏部尚书。迁知枢密院事,辞不拜。孝宗卒,适光宗疾,不能执丧。汝愚遣韩侂胄以内禅意请于宪圣太后,奉嘉王即皇帝位,即丧次命朱熹待制经筵,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进右丞相。
庆元元年(1195年)遭韩侂胄诬陷,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,卒于宋宁宗庆元二年。
开禧三年(1207年),韩侂胄被杀,朝廷复赵汝愚原官,赐谥忠定,追赠太师、沂国公。
赵汝愚学务实用,常以司马光、富弼、范仲淹、韩琦等自许。著有《忠定集》十五卷、《太祖实录举要》若干卷、《类宋朝诸臣奏议》三百卷等。《全宋诗》录其诗八首。
灵溪为该景区的主景线,沿溪北行,两旁山壁对峙,山势峥嵘峻峭,奇峰纷呈,怪石错列,且愈入愈奇。著名的有“李白题诗岩”、“仙人聚会”、“双女峰”、“元宝石”、“佛手峰”等景。
潭旁一峰拔地而起,迥然卓立,即为琼台峰。峰上有石形似椅,传说铁拐李每逢中秋节之夜,来此坐椅赏明月,故名“仙人座”。琼台前一山,两峰对峙,顶部平坦,颇似皇宫前两侧的楼阁,故称“双阙”。
诗仙李白在《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》古风中极写其绝景:百丈素崖裂,四周丹壁开。龙潭中喷射,昼夜生风雷。但见瀑泉落……
龙潭瀑布东侧有周灵王太子晋王乔修炼之金庭洞,伴王乔之长寿神龟,依然静伏洞中。
洞上有飞鹤亭,纪念王乔跨鹤飞升。亭北有“通天”花岗岩牌坊,“凌云栈道”,高达300米,真有“徐徐送客上青天”之意境,上有黄帝祭坛、轩辕祠仙人座等胜迹。
从琼台向东南行2公里便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,道书称桐柏宫为“金庭洞天”,属七十二福地之一。北宋时,道教南宗紫阳派祖师张紫阳就居此修道,撰写著名的《悟真篇》。
诗路天台┃《新山别馆十景 其四 华顶归云》 元 • 曹文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